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环境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工作

无锡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局 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1-14 10:26     发布部门:生态环境局     阅读次数:

索引号 MB1670946/2022-00032 生成日期 2022-01-14 公开日期 2022-01-14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生态环境局 效力状况 有效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无锡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局 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及成效

   1、开展精准治理,蓝天保卫战成效初显。依托空气微站、走航监测等技术支撑,科学分析、精准溯源,保障站点数据大幅改善。完成10个空气微站建设,对重点行业14台燃气锅炉、63台工业炉窑进行“回头看”。联合交警大队、建设局累计检查机动车路检743辆、机动车入户检查190辆、非道路移动机械138辆,提前淘汰高排放车辆390辆,补贴金额446万元。截止11月30日,华庄国控站点PM2.5浓度为29.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79.1%。

  2、坚持标本兼治,狠抓断面水质提升。完成《无锡经开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无锡经开区“十四五”太湖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编制及评审。排查223家涉磷企业和17个太湖流域排污口,对22个排涝泵站进行排查监测。开展新一轮河道整治,对小溪港8条一级支浜开展综合整治。1-11月,3个国省考断面达标比例为66.7%,其中优Ⅲ比例为66.7%。单月未出现劣Ⅴ类断面,小溪港总磷浓度0.073毫克/升,达到不超过0.1毫克/升的国家考核要求。

3、强化安全生产,推进固危废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共排查产废单位280家,排查隐患76条。强化疫情防控,对经开区8家隔离酒店医废贮存场所、污水处理情况开展联合检查,筑牢安全屏障。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利用示范区建设,部署6个清废行动点位,与经开自然资源规划分局联合印发《无锡经济开发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实施意见》,完成18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评审和备案。

4、紧盯督察整改,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普通信访件、省环保督察交办重点信访件,全部完成核查工作。安全度夏应急防控专项督查反馈问题14个,已全部完成整改。1-11月受理环境信访件308件,比去年略有下降。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交办线索办结率为99.25%,办结率暂居全市第一。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1、多措并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着重排查华庄国控点周边“病因”,全面改善空气质量。做好重点区域走航监测、道路抑尘,新建一套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不间断扫描华庄站点附近3-5公里范围内颗粒物浓度,对高值点精准溯源,强化大气治理。持续做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重点围绕压降PM2.5浓度,强化对站点周边3公里重点区域、9个重点工地、11条重点道路的管控。9个重点工地实施“一地一策”个性化管控方案,综合运用用电监控、网格化监测系统、走航监测等先进手段,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落实臭氧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建设局、综合执法局等部门联动,加大工业企业、建设工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检查巡查力度,有效改善经开大气环境质量。

2、系统治水保障重点水质达标。开展国考小溪港断面达标工作,切实加强断面周边各类建设工地管理,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严防施工对水质造成影响。强化河道整治工作,确保入京杭运河支流支浜总磷浓度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针对国考小溪港断面8条支浜开展排查、溯源、整治,持续加大整治力度,确保8条支浜水质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全面消除劣V类、优Ⅲ类比例达到70%。高标准做好长江、太湖流域排污口整治工作,建立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排污口管理体系,打造一批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

3、巩固强化净土安全底线。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和地块土壤污染检测修复,健全土壤污染防控体系。对关闭退出的3家化工企业进行梳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固危废全过程监管,继续深入开展危废专项整治,完善经开区小微企业危废收集体系,将学校、小型医疗机构等纳入其中;联合建设局、街道及汽修行业协会,完善经开区汽修单位危废监管体系。

4、提标提质解决突出问题。全力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迎检各项准备工作。以突出环境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攻坚行动为动力,对存在潜在隐患的问题进行再排查、再过滤、再处理,确保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和上级交办、群众投诉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高质量整改到位。加强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问题线索办理,及时发现解决潜在性苗头性现实性趋势性问题,持续推进环境信访大排查、大化解,加大调处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气、噪声等投诉。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严控源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防死守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