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事业局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野外活动,务必警惕蜱虫叮咬引起“发热伴”!

发布时间:2025-10-20 09:00     发布部门:社会事业局     阅读次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又称“蜱虫病,是一种主要通过带毒蜱虫叮咬传播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其典型特征是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在此,提醒大家在野外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防范蜱虫侵袭,警惕蜱虫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简称:发热伴。该病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是我国2011年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起初被称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直到2019年,才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大别班达病毒,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

发热伴呈地方性流行,多分布于丘陵地带,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4月份进入发病高峰季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2. 发热伴是怎么感染的?

蜱是携带和传播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媒介,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羊、牛、犬等家畜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直接接触或通过黏膜接触患者或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也可能导致传播。

3. 发热伴的主要临床表现?

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热:体温会迅速升高,通常在38.5℃以上,且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出现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从而危及生命。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甚至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当监测到发热伴病例时,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会携带专业器械,抵达风险区域,开展蜱虫监测工作。

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使用布旗法在植被上拖拽,检查并收集游离蜱虫,对发现的蜱虫,使用长柄镊子小心夹取,放入专用容器中储存并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

后续工作安排:

1. 效果评估:疾控中心在开展首次监测后会于数日后对监测区域进行复查,评估蜱虫密度变化。

2. 监测预警:加强发生病例所在辖区医疗机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监测与报告意识。

3. 科普宣传:加强发热伴疾病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敏感性。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防止蜱虫叮咬,在此呼吁大家做好以下发热伴预防措施,尤其是经常进行过户外活动的人群,一定要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①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佩戴帽子,尽量不要穿凉鞋。

②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使用驱虫剂(含有柠檬胺或避蚊胺成分)涂抹裸露皮肤。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

③野外归来要更衣,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④农村家庭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孳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清理和杀灭杂草中和饲养家畜(宠物)身上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分享到: